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世纪中叶的洪斯吕克山区的沙巴赫村,Edgar Reitz的虚构影片的魅力所在,似乎不仅仅是洪斯吕克山区的粗犷之美,而是它标题所示的主旨。导演史诗般地讲述了几代人实际很平常的生活,他们即使在异乡也没有放弃故乡。“对故乡,人人都会感同身受,无论他来自何方” ,故乡往往会被低估。人们见惯的,就会熟视无睹 。18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口整体上呈增长趋势。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欧洲人口大约翻了一倍。德意志则主要是农村人口的增长
当你年过80,当你身处遥远的异地无法返回,关于故乡的的一切记忆都成了经典。
jacob是个害羞的男孩,用她母亲的话说是一个从小就与众不同的孩子,他喜欢看书,从书中了解到有个远隔重洋叫巴西的地方。他生活的地方不能说是丰饶之地,甚至有些贫瘠,家庭生活艰辛,父亲打铁、种地,而jacob总是沉溺在他的世界里,整天想着那个遥远的地方,甚至学会了书中描绘的印第安语应。村里的人们不断的移民,奔赴异乡开拓新的生活。Jacob也向往去巴西。
他认识了女孩Henriette,然而由于在爱情方面缺乏主动,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被他的哥哥追到了手,为此jacob冲动之下主动触怒警察进了监狱。出狱后他接到了移民的信函,然而哥哥却突然当众宣布决定移民巴西,这让jacob愤怒绝望,认为哥哥处处都和他抢,兄弟俩为此大打出手。有一点搞不明白的,是不是当时规定兄弟俩只能有一人移民,而哥哥的举动让jacob断绝了多年的愿望,只好在继续在故乡生活……
这部黑白影片忠实的记录德国乡村,反映当时的宗教、文化、劳作生活情况。要理解一部作品
曾经看过李剑鸣的论及移民的话,意思大致是移民到美洲的欧洲平民并不一定是最贫穷的,而是最不能承受当地的痛苦的。一个人的忍耐力也决定着移民。雅克布的大哥就是这样,并不一定是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各种因素叠加,导致了19世纪中叶,中欧地区的移民。对美洲的美丽传说,当时确实遍布各种书籍之中,天真的未去多大洋彼岸的人,总是在书中描绘着美丽的故事。雅各布就是典型的沉浸在书中的人。电影中最真实的就是,天真的知识分子想着,我要把思想以外的东西都抛下,不要像其他人那样把农具全部带上。故事的幸运之处在于,最终移民的是大哥,伴随他而去的是可以耕田的农具。雅各布的结局是典型的德国思维,科学才能带来自由。这也是德国19世纪后期迅速的崛起的重要原因。其实,在十九世纪,每一个流失大量移民的贫穷国家,尽管在土地十分紧张的状况下,也在尽量阻止劳动力的流出。故事的结局,多多少少也是政府的观点吧。
花火
《另一个故乡》影评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雅各布的关于印第安人的书被父亲扔了出来。它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在这样一片残酷的土地上,任何超越于农活的理想都毫无存在的理由,也没有立足之地。
在影片中,转瞬即逝的希望用色彩点缀出来,转瞬即逝。全片近四个小时,充斥着生存的挣扎和对逃亡的渴望,期间夹杂着乡愁和男女间细腻的情感,拍得相当诗意,甚至带有一种浓浓的乡愁。而最终的结局(柏林的博士找到雅库布,而他的哥哥一家也最终在他乡安定下来)似乎给了这样一片残酷的故土上的人们一个较为乐观的对未来的展望。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关于过去的电影,是一段被埋没的小村落里无名者的历史。它展现了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面貌,最后还带给了所有这一切一个艺术性的升华:它塑造了雅各布。雅各布理想主义式的对异乡的情怀之于村里人向巴西不断地逃亡,配以作为副线条的对普鲁士政权的反抗,隐约间形成了一种向外的力量——一种对自由的渴求。在类似这样的小村落,有很多人(如雅各布)
精神家园变成另一个(种?)故乡的冲突升级:雅各布和父亲的冲突(亲情)——雅各布和哥哥(及其家人)的冲突——(爱情)——雅各布自己(留下来,照顾父母)。冲突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升级,最终电影完成从开端到故事终点的人物弧光变化:眼前的敌人越来越不可能战胜。最应该在一起的人没有在一起。最应该离开的人没有离开。最眷恋和神往的精神家园终于变成了——另一个故乡。
《另一个故乡》尘世如梭,家国别处。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gxjjyjy.com/dy/id-10239.html